陈晓光博士做客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第24期

发布日期: 2017-12-22 来源:kyky 764

2017年12月19日下午,西澳大学商学院陈晓光助理教授应方红生副院长之邀来访,在“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上作了第24期讲座,主题为“Taxation like Predation-The Case in China”。
9999js金沙老品牌财政学系王志凯教授、康笛博士,经济学系朱希伟教授、汪淼军教授、叶建亮副教授,国际经济学系宋华盛副教授和9999js金沙老品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方红生副院长主持。
讲座开始前,方红生副院长首先对陈晓光助理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陈晓光老师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英国伦敦政治9999js金沙老品牌的双料博士,期间也曾任教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是中国财政学界的知名学者,以独作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今天的报告是其最新研究成果。
 
讲座现场
在讲座环节,陈晓光老师首先以自然界捕猎现象为例,生动形象地引出讲座的主题。在自然界中,牛羚扎堆过河、蝉周期性爆发,原因在于集聚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抵抗天敌。经济领域也同样有掠夺行为,比如海盗掠夺袭击、政府腐败、对企业勒索犯罪、黑手党敲诈、随意税收执法等,这些都属于资源的转移,且可分为随意掠夺和按规则掠夺两类,在现实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两类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他指出,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同自然界动物捕食行为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主题,认为企业集聚会影响税负。
随后,陈老师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税收征管中的捕猎效应,回答了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寻找地理位置缴纳更低的税费这一问题。他以渔夫捕鱼作为类比,认为企业是鱼,税收征管人员是渔夫,管辖区域为湖,税率即鱼被抓到的概率,假定湖中鱼的密度是随机的、渔夫的数量取决于湖的大小、渔夫与鱼的比例是随机的,则在渔夫越少、鱼越多、小鱼周围存在大鱼的情况下,鱼被抓到的概率越低,即在企业密度越高、政府相对规模越小、周围有大企业的情况下,税率会更低。陈老师思路严谨,进一步描绘了不同年份编制人数间及编制人数同户籍人口、企业数目、GDP的散点图,以确保自己理论假说的前提假定合理。
 
陈晓光老师作报告
接着,陈老师介绍了实证采用的数据和方法。数据方面,主要来自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工商局年检数据及谷歌地图,区域限定为广东省。主要变量方面,他以企业总税收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衡量有效税率,以财政编制供养人口与企业数量的比值衡量政府相对规模,以企业数量与区域面积的比值衡量企业密度。方法方面,他分别构造了县级层面、街道层面和网格层面的两期面板模型,并从经验上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假说。
最后,陈老师分享了自己团队以越南为例的初步研究成果。他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税收征管普遍存在执法弹性,“企业集聚降低税率”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越南。他表示,包税任务下的执法弹性会提高效率损失、加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及不稳定性。
 
师生认真聆听
在贯穿始终的交流环节,宋华盛副教授就研究的因果关系、企业集聚边界、研究没有考虑编外人员、地区地貌干扰分布状态、是否观察到企业搬迁现象等问题;方红生教授就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变量遗漏、剔除工业园的样本等问题;朱希伟教授就理论前提假定不现实、近距离会带来政企合谋降低税率等问题;汪淼军教授就一个专管员同时管企业集聚和企业少的地区情况下会存在反向机制、建议区分大小企业样本等问题;叶建亮副教授就是否考虑企业退出问题,与陈晓光老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陈晓光老师都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
讲座最后,方红生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表示,这次报告的论文是陈晓光博士继财政压力对税收征管影响研究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考察了企业的空间分布和政府相对规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征管体制。他再次感谢陈晓光老师作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到场嘉宾和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文/赵明瑶,图/鲁玮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