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第29期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 2018-11-12 来源:kyky 545

  

2018118号下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主任、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所长李俊生教授应方红生副院长之邀来访,在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上作了第29期讲座,主题为重构财政基础理论的必要性与原则

9999js金沙老品牌财政系郑备军教授、徐志副教授、朱秀君副教授、康笛博士和9999js金沙老品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方红生副院长主持。

                   李俊生教授作报告

在讲座环节,李俊生教授首先分享了其对于我国当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基本判断。李教授认为我国当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基本特征包括理论基础薄弱、研究领域偏狭窄、解释力和预测力弱化。主流财政理论在实践中存在如下难题:一是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政府预算内容的内容与结构;二是政府财政职能定位。当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基石是市场失灵理论。包括马斯格雷夫提出的财政三个职能,实际上引导主流财政理论驶离了财政实践。由此李教授阐述了财政学的理论困境:一是研究对象的错配。科学使命与研究对象错配导致理论体系的逻辑混乱;二是理论基础错位,市场失灵理论不能作为财政科学的理论基础;三是片面的模型依赖导致认知陷阱

随后,李教授介绍了我国当代财政学理论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李教授将其概括为三化,分别是全球化、数字化与金融化。全球化使得国家主权功能实现模式的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等;数字化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AI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方式;金融化侵蚀及改变了政府的融资模式和观念。“三化”交织的放大效应,要求重新定义财税行为的国家主权依据;重新定义政府的财政职能;重新定义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师生认真聆听

最后,李教授阐述了重构财政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出发点,现在的财政理论的出发点是弥补市场失灵,李教授认为出发点应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强调问题导向。第二是切入点,强调财政的本质。第三是归宿点,注重财政学的科学使命。

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康笛博士就基本原则出发点中市场失灵和共同需要的区别、若无市场失灵则服务是私有经济还是政府提供的选择、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自身定位与职业发展等问题;方红生副院长就市场失灵理论在某些领域的适用、市场失灵在经济稳定职能上的体现等问题;徐志副教授就政府预算研究中需考虑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李教授都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

讲座最后,方红生副院长作了简要总结,并对李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了衷心感谢。到场的嘉宾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师生合影

                                                                    (文/张志轩,图/朱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