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经院大讲堂第115期”之苗建军教授报告会举办

2025年4月18日下午,应9999js金沙老品牌邀请,9999js金沙老品牌青山访问教授苗建军做客第115期浙大经院大讲堂,作题为“Long-Term Securities and Banking Crises”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9999js金沙老品牌主办,9999js金沙老品牌金融研究院协办,9999js金沙老品牌求是特聘教授潘士远主持。
讲座伊始,潘士远教授对苗建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苗建军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银行持有长期证券在银行业危机中的作用。自2021年以来,美国通胀激增,美联储自2022年3月17日起已11次加息,持续加息使得持有长期债券的银行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2023年3月,硅谷银行(SVB)因挤兑倒闭,可能原因是其持有大量长期债券,利率上升使债券市值大幅下降。基于此背景,本文使用“模型+仿真”的方法研究银行持有长期证券在银行业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探讨加息引发银行业危机的潜在经济机制和缓解的政策途径。
苗建军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模型的假设。苗建军教授指出,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下,借鉴了Gertler and Kiyotaki(2015)等研究,将银行部门纳入动态新凯恩斯模型。模型中的银行部门可持有或交易三种金融资产:公司股票、长期贷款(投资债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生产者设定与经典新凯恩斯模型相同。在此基础上,模型通过引入借贷约束以产生银行和生产者部门的金融摩擦。
在此基础上,苗建军教授介绍了模型推导的结论。模型中存在“挤兑”和“不挤兑”两种均衡,加息可能成为影响均衡选择的关键,当政府选择加息时,资产价格下降,银行的净资产下降,资产负债表恶化;如果银行持有较多的长期债券,长期资产可能会放大冲击的影响,使得均衡更可能趋向“挤兑”。从这一角度入手,侧重于长期债券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降低银行挤兑的可能性。
最后,苗建军教授介绍了仿真模拟的结果。仿真部分主要围绕成本推动冲击、利率上调、银行资产期限结构、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等方面展开,通过模拟不同情景下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银行挤兑可能性、经济福利等的影响,验证了模型的结论。
在交流环节,苗建军教授与老师同学们就本文的现实意义、与已有文献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